close


走進浸水營古道裡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嵐與藍天蝶影之美景,耳畔聽見的是吱吱作響的鳥鳴和知了的聲線,鼻息嗅覺到的是相思樹和大自然結合的氣息,一場森呼吸之旅,一場和意志力決心之行,就此展開了。


浸水營古道之前稱為三條崙道,日據初期,從枋寮向東開闢此道路,成為日據時期第一條越嶺路。民國6年,日人闢建警備道路,與清代射寮卑南道平行,稱為浸水營橫斷道,是為控制排灣族而興建的。西起枋寮,經水底寮(天時村)、崁頭、歸化門、力里、大樹林、浸水營,越過出水坡、姑子崙山南坡,再東下至大武。


古道的探勘最迷人的地方,有時不在道路本身,而是藉路為線索,牽扯出古往今來的斑斑史跡。就像隱翳在南台灣熱帶雨林中的浸水營古道,它所串連起來的,幾乎可以說是一段台灣史的縮影。 


浸水營古道為台灣三大古道其中之『南路』,也是清代八條通往後山的古道之ㄧ,從屏東到台東,越過中央山脈南南段,號稱是南部人不可不走的台灣極重要代表性古道,當然小不點也不容錯過走古道的機會囉。


浸水營古道從昭和年間到現在,因人跡罕至,在大自然的侵蝕下,幾乎被掩沒,直到台灣光復後,有海軍陸戰隊利用此道行軍以訓練隊員,加上在大樹林山頂興建基地,為軍車行駛方便,才將基地以西至水底寮段拓寬,目前已成為附近民眾晨昏休閒的登山步道,全長47公里,海拔一千六百八十八公尺;而我們歷經9個小時幾乎無休息的狀態下走了21.5公里,除了耐力和體力要俱全之外,走到最後在無水無食物及腳力不聽使喚的情況下,完全是靠意志力在博戰才能順利走完全程。


浸水營古道濕氣重除了螞蝗多,美麗蝴蝶也頗多,無奈技術差的我只拍到一隻像樣的,而我十分的感謝老天爺賜我們晴朗好天氣,沿路不但沒有遇到螞蝗也欣賞到許多生態之美景。


雖然蜻蜓看過很多種,但紅色蜻蜓倒是第一次看過,我感謝它停留許久讓技術不佳的我能拍下它的漂亮之影。


走浸水營古道途中有很多木製的橋,且都十分險竣,走起來令人產生恐懼之意,但走過亦能看到另一番美景。


出水坡為屏東和台東的交界點,跨過這一線將到另一地,雖然小不點已經狼狽的可以,但還是要留影,畢竟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。


我跟隨丫福工程師的腳步,從早上九點半出發到下午四點半,居然是第一個抵達浸水營古道終點的,跨過姑仔崙吊橋以為可以大聲歡呼結束了,沒想到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。



興奮的我開始歡呼站在橋上拍照,領隊說只要再走1公里就可抵達停車場,而我天真以為結束了,喝完最後僅有的水等待著所有人集合,用盡所有精力,開心的到處拍,但真正痛苦煎熬的那一段並不是領隊說的1公里,而是整整花了1個多小時走3.5公里的路程。


這是我當時還有點精力開心拍的河之留影;浸水營古道清代道光九年(1829年),西部的平埔族即開始利用這條通後山的越嶺路移民、開山撫番、民族戰爭、基督教福音東傳等等,林態豐富,同時更是冰河孓遺台灣穗花杉的南部分佈界線,常年潮濕,並有一顆二等三角點出水坡山。


這是走往停車場我用了最後精力拍的最後一張照,那時的我感覺上半身和下半身是分離的,腦子裡不停的告訴自己要走出去,但腳卻使不上力,除了累就是痛,感覺好像經歷了一場生死之戰,但最終感謝所有伙伴的努力及互相鼓勵,我們在晚間7點全數的人終於都順利完成這趟浸水營古道之行。



最後一張為當時上山前在入山口的大合照,謝謝大家的關照,讓小不點有一段美好回憶,當然浸水營古道是一個佷迷人的地方,有體力和耐心的人一定要去探索一回喔~更多美景之照在浸水營古道行相簿內,有興趣者不妨可以參考一下喔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不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6) 人氣()